我們家是一個 L 型的系統廚具,一般廚具在設計安排的時候,就已經先將正確的烹飪路線規劃好。從小我就很喜歡在廚房裡裝會,偶爾心血來潮想做飯,卻把廚房弄得到處都是水,包裝、塑膠袋都亂丟,因為這個 L 型的流理台空間很大,可以放很多東西,有時候不小心鍋鏟還會勾到抹布或塑膠袋一起進炒菜鍋,盤子用過也都下意識先堆在洗碗槽,當要開始將食物下鍋煮了,才發現找不到需要的東西、放盤子沒地方放、鍋子沒辦法洗,總是把自己弄得非常焦躁。
直到後來跟著我媽的做菜習慣,慢慢的,整個過程很安靜、順利,甚至慢慢地對我來說,是一個療癒的過程。
這邊用了療癒這個詞,因為醫學研究認為,烹飪和烘焙符合一種名為「活化行為」(behavioral activation)的療法,也就是透過正向活動減輕憂鬱,讓人們因為有了目標去行動,改善悲觀的態度。英國也有研究人員針對心理健康診所住院的病患研究,發現他們參與烘培課之後增加了自信,並且提供成就感。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康復課程臨床治療師海倫也指出,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認為自己與社會脫節,透過做菜與他人分享,儘管很難量化,但確實有達到的相當的治癒療效。而我感受到的「療癒」,則是來自於養成的做菜條理,讓我在廚房能感受到特別的平靜、專注,當然整個過程最「療癒」的部分,就是當有人吃到我用心做的食物時,臉上那種驚喜與滿足的表情。
後來開始工作在外面租的房子,只有一個小小的流理台,搭配一個內鑲的老式電陶爐,比起家裡的大廚房,實在不方便很多,相信在外租房的朋友們,一定也是一樣。所以越是如此,越要養成一些好習慣,如果你又是怕蟑螂人……
以下是從我媽身上,以及日積月累逐漸養成一些做菜時的習慣,和大家分享,希望你們也能夠和我一樣,從這些做菜時的條理中,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做菜的樂趣:
- 所有瓶瓶罐罐、鍋碗瓢盆都分類擺好(這就牽扯到收納了,說實在收納也讓我覺得很療癒)
- 流理台上要準備抹布的清潔用品(我是用水晶肥皂),抹布一定要常常洗並且晾乾(用吊掛的方式,不要平鋪在流理台上),我自己是還會分不同用途的抹布,擦鍋子、盤子的抹布、擦餐桌以及流理台的抹布、其它擦櫃子家具等的抹布。
- 準備洗鍋子用的菜瓜布、洗碗筷的菜瓜布、洗碗槽用的菜瓜布。
- 碗槽內濾網一定要養成每次做菜完都要清洗乾淨的習慣。
- 流理台會伴隨者你做菜、洗碗的過程,時常會有水或掉下來的食材在上面,抹布要記得順手常擦,保持流理台乾淨。
- 瓦斯爐附近會因為做菜過程常常有油噴濺,「每次」煮飯完都用抹布擦過,然後差不多一、兩個月用清潔劑徹底清潔一次。
- 剛洗好的鍋碗瓢盆絕對不要疊著正放,這樣等你下一次要用,在下面的那個一定都還是水。最好是一個個分開倒放,如果有烘碗機,能進去都放進去。
- 如果你沒有抽油煙機,廚房也不是獨立的,你可以盡量用蒸的或燙的,如果真的還是喜歡煎炒炸,屋內的家具跟物品要常常擦拭,保持通風。
- 料都備齊之後,先把不用的物品洗好收好,再開始下鍋煮。在過程中,如果你有餘力,其實也可以邊收拾用完的東西,這樣等煮好,你要洗鍋子才有空間洗,下一道菜也才會更有空間料理。
- 什麼東西都要洗乾淨,因為每個過程都是你接下來會吃下肚的。
- 開封沒用完的食材,確實密封好、保存好。
再來,關於餐具的選擇,建議可以挑選你喜歡的碗盤,做菜的時候搭配上你覺得合適的,這很重要,因為食物都是眼睛先吃才進到肚子裡。再講究一點,擺盤、桌巾、擺設也是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調整。
我深信一個道理:吃飯不只是為了維持生命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「好好生活」的態度,是我們成立自煮時代的核心價值與初衷,我們所認為的好好生活,是即使外在的各種束縛,即使社會偶爾對我們不是很仁慈,我們還是用力的生活,把握住那些我們能自主的時間與空間,讓它們總是最好的那種樣子,而好好為自己料理一餐、好好吃頓飯,很適合作為好好生活態度的開始。